莫讓天降悲劇重演

6月13日上午,深圳一小區五歲男童莊某航與母親一起前往幼兒園的路上,被一扇從高空墜落的玻璃窗砸傷頭部,後緊急送醫。16日淩晨,被砸傷男孩莊某航經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近些年,被高空墜物砸傷、致死的案件屢見報端,關於高空墜物追責賠償問題也頗具爭議。最具影響的莫過於2011年發生在四川成都的“天降杯具”案,小夥陳某被商廈高空墜下的杯子砸傷頭部,花費醫藥費15餘萬元。因找不到具體的責任人,陳某將有可能實施加害行為的居主人訴至法院,法院判決被訴的124家商戶分攤15萬賠償。此案判決一出,熱議浪潮再湧。

 

高空墜物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情形,也涉及民事和刑事兩方麵。從民事的角度來看,適用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一 高空墜物的立法爭議

《侵權行為法》起草過程中,對於建築物不明拋擲物、墜落物致人損害的責任承擔,就有著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不宜規定由建築物使用人承擔侵權責任,這類問題涉及公共安全,應進行公力救濟;另一種意見認為,應當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一種意見的不妥之處在於如果所有高空墜物案件都進行公力救濟,會放縱拋物人責任的追究;第二種意見的不妥之處在於“可能加害人”有可能是無責任的,沒有責任何談賠償?

 

最後,經反複研究,《侵權行為法》規定,應當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對被侵權人給予補償。共同補償的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連坐”的嫌疑,但是其強調的是生命權及健康權的保護。共同補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損失,體現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立法目的,對建築物的使用人高空拋物行為起到一定警示作用。

 

二 高空墜物的責任劃分


1、高空墜物的責任主體的確定。在能明確拋物人的情形下,由拋物人承擔賠償責任。無法確認拋物人的情形下,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2、高空墜物補償責任為按份責任。各“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之間的可能危害性是相當的,這種責任的承擔本身就是補償性質的,如果為連帶責任無異於加重了“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的負擔,有違法律的公平原則,也不利於社會的安全與穩定。

 

但無論如何進行責任劃分,一旦發現真正的責任人後,“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有權進行追償,而真正責任人也將麵臨著刑事法律責任的追究。

 

這次的玻璃窗掉落案的具體原因權威結論尚未明確,無論是民事賠償還是刑事追究,都無法挽回一個年輕的生命。高空拋物是一把利刃,隨時威脅著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安全,為杜絕悲劇的再次發生,筆者認為除了加強法律手段、技術手段、防護設備來減少高空拋物、高空墜物的發生,我們作為社會組成部分的個人應具備文明意識,杜絕高空拋物的陋習。


文/張雨


聲明:


本文僅為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北京九游会真人第一品牌游戏律師事務所的法律意見或對法律的解讀。任何僅依照本文全部或部分內容而做出的作為或不作為決定及因此造成的後果由行為人自行負責。

 

轉載請注明來源及作者信息。

相關 民事代理

姓名:
手機:
區域:
內容:
 
18813149818

掃碼谘詢

TOP